close


            六大茶山是位於西雙版納的攸樂、革登、倚邦、蠻磚、蠻枝、曼撒,這是清代的六大茶山,清代六大茶山以倚邦為主要重鎮,也是土司的所在地,據說當時六大茶山製茶人口近十萬人之多,可想像當年的盛況。到了清末六大茶山稱號有所更動,以易武為主要重鎮(當時稱之鎮越縣),次為曼撒、蠻磚、革登、倚邦、攸樂,茶馬古道牽動六大茶山的繁榮。


            現在六大茶山為易武茶山、倚邦茶山、攸樂茶山、慢撒茶山、蠻磚茶山和革登茶山(注2)位於瀾滄江以東,西雙版納州勐臘和景洪縣境,為西雙版納傣族古景龍金殿國在江內思茅、普騰、整董、勐烏、六大茶山和橄欖壩等六個版納(行政區)中的一個行政單位(注3)。一七二九年(清雍正七年)改土歸流,“六大茶山”和其它五個版納均劃歸普洱府管轄。普洱為“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隨著普洱茶的暢銷,古“六大茶山”也就聞名中外。


              據《普洱府志》稿卷之十九(注4),食貨志六·物產篇,茶《檀翠滇海虞衡志》雲:“普洱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專、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 ”同篇《思茅廳採訪》雲:“倚邦、架布、習空、蠻專、革登、易武。 ”六大茶山地名同篇先後各異。筆者於一九五七年赴上述各處實地走訪了解:莽芝即莽枝,位於倚邦區第四鄉,又名勐芝大寨,與三鄉革登只隔十五里,周圍地區不大,實屬革登茶山範圍。架布、習崆位於曼專、倚邦之間的架布河旁和習崆河旁,均在倚邦區第一鄉內,架佈為倚邦一鄉第六互助組,僅產茶八百斤,而習崆產茶更少,架布、習崆二處範圍比勐芝還小,顯然包括在倚邦茶山之內。而易武、攸樂兩地區範圍廣,產茶多,各被列為六大茶山之一是理所當然。


            根據各茶山所處地理位置地區範圍大小分析,筆者認為“六大茶山”應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過去與現在》一書所指為準,那就是:曼灑(即慢撒)、易武、曼專(即曼莊)、倚邦(即迤板)、革登和攸樂。其它各種不同茶山地名,都是茶商們根據各人販運茶葉的不同來源而任意宣揚出來的,都把自己採購的茶葉說成是名山名茶。因此,在同一時期內也會出現不同幾大茶山的叫法。


                 本篇摘錄只是23年前(1957)向古“六大茶山”各族人民初步走訪雜記,並無茶樹品種資源、茶區土壤、氣候、植被等數據及茶葉產銷的統計資料,它只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茶農、茶工、茶商和其他知情人親聞目睹的茶葉盛衰情況中的一鱗半爪,拋磚引玉,供有志者作為深入調查古六大茶山的初步線索。從此次初訪獲得了一個梗概:古六大茶山最初的茶樹生長遠在三國以前,三國以後被當地人們作為商品之一。漢時逐漸發展,唐、宋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


                明洪武年間“六大茶山”被劃為一個單獨行政區劃,清中葉大量發展茶樹種植面積,遠銷四川、西藏、港澳、南洋各處,六大茶山所產的普洱茶從此名聞中外。清末及民國時漸次衰退,解放後才逐漸恢復。初訪說明古六大茶山的茶葉確是今曼臘縣易武、像明和景洪縣攸樂鄉各族人民過去衣食住行的主要經濟來源,不僅糧食、油鹽、布匹靠茶款,連建蓋祠、廟、會館、修築大路、石橋也靠茶。


                古六大茶山的茶葉曾吸引過內地數万、數十萬人來開發祖國西南邊疆,起到繁榮邊疆鞏固邊防的作用(注22)。古六大茶山的茶葉還為加強國內各族人民及海外僑胞經濟友好往來相互親密關係作過重大貢獻(注23)。另一方面古六大茶山的茶葉,也曾被歷代統治階級作為殘酷剝削祖國西南邊疆各族人民的經濟手段(注24),被英、法帝國主義者作為分裂我國國土的政治資本(注25 )。


                 關於六大茶山的茶樹栽培、茶葉採製究始於何時尚待進一步查證。其被作為商品銷售,與江外(瀾滄江以西)勐海南糯茶傳說相同,始自三國蜀、漢南征以後。從雲南各地大樹茶(大山茶)的分部及各主產茶區的歷史了解,雲南茶葉最初為濮人所栽制利用。據史書記載,遠在商周時期,雲南就有濮人向商周獻方物(注26)。因此,瀾滄江兩岸的雲南大葉種茶被人們所利用,可能遠在三國以前。曼灑、革登兩大茶山傳說的茶王樹是確有其樹的,其生長歷史之久當不亞於勐海南糯和巴達兩株大茶樹,為西雙版納瀾滄江兩岸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獲得又一確實的證明。


                古六大茶山在解放前由於歷史上的各種原因,使茶葉生產幾臨滅絕的邊緣。解放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茶葉生產逐漸好轉,但後來受了極左路線的干擾,迄今仍未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在當前重新安排祖國山河,進行農業區劃之際,筆者謹向正在進行祖國熱區農業區劃曼臘試點的工作隊的同志們建議,根據同志們在勐臘山區所調查了解的生態環境、工農業生產、動力、燃料、交通運輸及勞動力等目前及今後可能發展的各種條件,結合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歷史產銷及現在國際貿易對以雲南大葉茶種所製紅碎茶和普洱茶的迫切需求情況,把恢復和發展古六大茶山的茶葉生產作為勐臘熱區農業區劃中的主要農事來安排,使古六大茶山為實現社會主義祖國四化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清乾隆進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磚、六日慢撒,周八百里。這“周八百里”不僅指茶山的面積,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連成一片的。西面是攸樂茶山,中間是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東面是慢撒茶山。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車裡宣慰使刀應勐將其管轄地劃為12個版納時,“六大茶山”為一個版納——“茶山版納”。這是為適應茶葉,特別是貢茶的生產而必須的。據《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載,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屬易武土司管轄外,其餘五山均屬倚邦土司管轄。有史籍講“易武茶山,實際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記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確的。


               關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說法,多種多樣:有的講在瀾滄江以東,有的講在瀾滄江以西,還有的說瀾滄江兩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緒年間繪製的《思茅廳界圖》表明,古“六大茶山”都在瀾滄江束岸。攸樂茶山現屬景洪市,其餘五大茶山均在勐臘縣。其中,慢撒在易武鄉,革登、莽枝、蠻磚、倚邦在像明鄉。據說,像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為雲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之一。現均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傳說與諸葛亮有關。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遺器作紀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間編撰的《普洱俯志古蹟》中。有記載:“六茶山遺器俱在城南境,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悠樂,置銅鉧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蹬,置撒袋於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樹較它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壯觀,是諸葛亮寄箭處(民間傳說射箭處是普洱俯城東南無影樹山),上有祭風颱舊址。


              古“六大茶山”三國前就有茶樹種植,三國以後茶就作為商品與外地貿易,晉時逐漸發展,唐,宋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間被劃作一個單獨行政區域。清中葉茶山鼎盛,產品遠銷四川、西藏、港澳、南陽個地,普洱茶從此聞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雙版納各族人民過去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曾經吸引內地數十萬同胞前來開發,這對於繁榮邊疆經濟,加強各民族的團結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於種種原因,清末及民國時期“六大茶山”逐漸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葉生產更跌到低谷。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茶葉生產,“古六大茶山”逐漸恢復生機,普洱茶生產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參考資料:普洱茶故鄉-西雙版納、中國普洱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敏峰茶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