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茶製作的進化史~
普洱茶發展三階段與現代普洱茶的產生明代以前記錄普洱茶的相關文獻資料較少,主要有唐代樊綽的《蠻書》,宋代李石的《續博物誌》,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諸夷風俗》,明代謝肇涮的《滇略》,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等。而在清代,相關文獻達十幾種之多。
普洱茶的發展歷史是地方土著民族對當地茶樹自然資源發現利用與巴蜀及中原茶葉加工技術影響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產製發展與中國茶葉主流發展史既有緊密聯繫而又擁有自己的特色。綜觀其加工演變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
(1)唐宋以前的散收無採造法階段;
(2)清末以前的歷史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
(3)現代普洱茶階段。第一階段,在唐宋時期,中原、巴蜀地區茶已進入團餅茶的興盛期,而“普洱茶”的加工尚為“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相對於團餅茶而言)。第二階段,直到元朝以後,隨著當時中央政府在雲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團餅茶加工方法逐步傳人普洱茶區。至元末明初,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了團改散的巨大變革,而普洱茶的生產加工卻因其主要消費群體為邊疆少數民族和長距離運輸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發展。
明萬曆年間謝肇涮《滇略》載:“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普洱茶因開始在明朝的普日部(今普洱縣城)集散而得名。
雍正七年(1729年)設置普洱府,下轄今思茅和西雙版納地區。隨著普洱茶因人貢清廷受寵而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普洱府城也因此進一步成為茶葉的精加工基地和集散地,普洱茶之名開始聞名海內外。這一階段為真正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這時普洱茶的製作分毛茶加工和精製,其基本加工方法為:如按我國現代製茶法與品質分類標準體系分,清末以前的普洱茶應屬綠茶類。
但當時的加工技術理論比較落後,存在初制加工十分零散,殺青不及時、不勻、不透,加上乾燥不及時而造成酶性氧化比較嚴重,同時精製汽蒸時間較長,而團餅茶又多采用緩慢晾乾,成品茶含水量較高,加之較長時間的運輸、銷售,及消費存放過程而造成後發酵與水熱氧化,使茶葉產品呈現乾茶金黃而茶湯橙紅,滋味相對醇和的品質特點,但這時的產品有綠色、黃色和紅色,茶膏也有黑色和綠色之分,難以與現代茶類嚴格區分。而緊壓茶的氧化卻相對較重,其品質形成是一個酶性氧化與非酶性氧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直至清末仍以普洱邦小葉種茶苦澀味低為勝,說明那時的普洱茶尚未形成長期陳化氧化的技術。現存清末民初的普洱茶標籤也沒有一種提及儲存陳化的相關信啟,過去有人認為:“因為長時間人背馬馱、日曬雨淋形成普洱茶”的說法未免把事情過於簡單化了。第三階段即現代普洱茶生產加工技術的萌生,則是自清末以來,自然、社會、商業、科技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更是一個繼承與創新的發展過程。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
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製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著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雲南普洱茶的上述特點,也使普洱茶成為可具收藏鑑賞的古董,這是任何茶類都不具備的特性。因此,普洱茶完全有資格,也完全應當成為一種獨立的茶類,即普洱茶類。